多年前去过一次丽江古城,那里的宁静和质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一桥一水一草一木,无不让人流连忘返。那次,无意中去了一家小餐厅,餐厅的墙上记着老板娘和老板的故事,那是一个非常浪漫的故事,他们一个来自北方,一个来自南方,相识于一次旅行中,爱情让他们放弃一切,来到这个丽江,开了那个餐馆。我在他们的餐馆里坐了整整一下午,读着很多游客留在餐馆的心情故事,感受着这对夫妻那份与世无争的恬静。丽江,从此成为我心里的一块净土, 一份念想,一直希望能有时间去住一段时间。
前几天,因为工作的原因,再次去了丽江。一路上,我和同事分享着自己印象中的古城,我甚至想带他们去那个记忆中餐馆,看看那对夫妻现在的生活。工作结束后,我和同事到了古城,熙熙攘攘的人群使整个古城格外的拥挤,很多地方甚至产生了了拥堵。再往前走,看到的是一个接一个酒吧,名字不是“一米阳光”就是“千里走单骑”,酒吧装修风格各异,但纳西风格荡然无存,酒吧外穿着各种民族服饰的年轻人在招揽顾客,酒吧内震耳的音乐,大部分是热烈的藏歌,舞台上那些演员们懒散的随音乐走动着舞步,这一切都是为了招揽客人。如此的灯红酒绿,还是我记忆中的古城吗?我们逃也似的离开古城的中心区,希望能在古城外围一些的地方重拾记忆中那份宁静与古朴。我们很顺利的就找到了我曾经去过的那家餐馆,餐馆还在,名字也没有变,一个身穿纳西族服装的女孩子手捧一份菜单在招揽着客人,餐厅里不断冒出一股股刺鼻的浓浓的油烟味,和大街上繁忙的普通的餐馆没有任何区别。这绝对不是我记忆中那个温馨的地方。我问女孩,开餐馆的是一对夫妻吗?女孩说是的,已经很多年了。再仔细辨认,眼前的餐馆的确是我曾经来过的,只是,往日的那份宁静和随意荡然无存,餐馆已融入了古城浓浓的商业氛围。带着遗憾,我离开了餐馆,甚至不敢再回头看一眼。沿河继续往前走没几步,便走进一个更大的餐馆,餐馆的桌子已经完全占据了河边的人行道,我们如果要前行,就得穿过餐馆。丽江古城,不知何时,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卖场、娱乐场。喧闹的叫卖声、纷扰的人群、嘈杂的音乐、烟熏火燎的烧烤摊、寻乐的红男绿女……让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失去了它深邃的内涵和本质。不仅环境改变了,就连那些世世代代居住在此的居民也离开了。古城里很难看到纳西原住民,绝大部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他们使整个古城,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杂货铺,再也不能领略到一点纳西文化。我们逃也似地穿过商铺林立的巷子,带着莫名的悲哀离开了古城。
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每年几十个亿的旅游收入之间,钱成了各方各面毫不犹豫的首选。若干年以后,当我们想找回原始古朴的古城时,恐怕就不是钱能解决的了。 再看看玉龙雪山,已经名不符其实了,仅山顶稀稀疏疏的有些薄雪。 从丽江旅游开发到现在,也就十多年的时间,但对当地生态和文化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建缆车每天将成百上千的人输送到雪山顶去破坏千里孕育的奇观?当然,还是因为钱,还是因为无法抗拒每年上亿的旅游收入。
坐在机场候机厅,眼前一幅名为人与自然的铜画,让我不禁为人类因贪婪而对自然无止境的索取的行为感到羞耻。我祈祷在不远的将来,丽江的世界文化遗产称号给当地的是一份责任,是一份保护我们文化与文明的责任,而不再是摇钱树。 |